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了解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前沿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综合开发应用EDA、DSP、SOPC或嵌入式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电子信息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协作的团对精神。具有第一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电路与系统
(1)电子系统设计:研究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逻辑核心技术和数字化软硬件设计集成系统技术。如嵌入式控制的通信系统研究,数字化系统电路的研究等。
(2)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微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基于8位、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和智能仪器的硬件设计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如uCOS、Linux)的BSP和应用软件设计等。
(2)核电子学:核电子学是在核辐射探测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学与核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高速电路设计、信息处理和实时控制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的前级电路和数据获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数据获取和信息处理系统及核电子学系统。
2. 物理电子学
(1)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电子信号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取及数据处理,实现对各种物理量的检测及智能化控制,培养具有坚实的硬件电路设计、调试能力以及善于用汇编语言和各种高级语言编程的专门技术。
(2)信息光电子技术: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光电子领域的相关技术、系统及应用,主要包括光电传感与测量、光通信、光电信号处理与控制、图像处理技术等。
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 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基于像素探测器的模拟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的全定制与半定制ASIC、SoC和SoPC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研究IP核的设计、复用、各种典型软/硬IP核和系统的结构优化方法。
(2) 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应用于光通信网络和光信息处理领域的新型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相关数值模拟方法,探寻器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MEMES优化设计的途径。
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电磁散射与目标识别:研究复杂系统的电磁波散射规律、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在目标电磁特性与识别、新型人工材料电磁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2)天线与电波传播:研究天线基本理论与设计、测量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电磁波传播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和电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36-38学分(18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学术活动两部分,各占2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学生,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讲授部分本专业课程,也可以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为36学时,学生要填写《新(普京)澳门娱乐场网站8883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新(普京)澳门娱乐场网站8883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六、科学研究
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新(普京)澳门娱乐场网站8883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有重要学术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研究生应于第4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详细阐述选题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研究内容和方案,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导师组对开题报告进行审定。第5学期末,导师组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论文答辩前一个月,导师组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评估验收,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参与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按照《新(普京)澳门娱乐场网站8883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八、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入学后一个月内,研究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进入课题研究后,按照正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同时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锻炼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格式见《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必
修
课
程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全校硕士生必修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2
|
理工农类硕士生必修
|
|
第一外国语
|
72
|
4
|
1、2
|
全校硕士生必修
|
一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
112108090001X
|
矩阵论
|
36
|
2
|
1
|
|
112108090002X
|
现代电路理论
|
54
|
3
|
1
|
112108090003X
|
随机过程
|
54
|
3
|
1
|
二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
112108090004X
|
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
54
|
3
|
2
|
电路与系统专业必修其它专业选项
|
112108090005X
|
信号完整性分析
|
54
|
3
|
1
|
112108090006X
|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
54
|
3
|
2
|
112108090007X
|
光电子学
|
54
|
3
|
1
|
物理电子学专业必修其它专业选修
|
112108090008X
|
电磁场理论
|
54
|
3
|
2
|
112108090009X
|
数值分析
|
54
|
3
|
2
|
112108090006X
|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
54
|
3
|
2
|
微电子学专业必修其它专业选修
|
112108090011X
|
半导体器件基础
|
54
|
3
|
1
|
112108090005X
|
信号完整性分析
|
54
|
3
|
1
|
112108090008X
|
电磁场理论
|
54
|
3
|
2
|
电磁场专业必修其它专业选修
|
112108090009X
|
数值分析
|
54
|
3
|
2
|
112108090015X
|
天线理论与技术
|
54
|
3
|
1
|
选修课程
|
112108090016X
|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
36
|
2
|
1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
112108090017X
|
信号检测与估计
|
36
|
2
|
2
|
112108090018X
|
核电子学
|
36
|
2
|
2
|
112108090019X
|
Verilog语言与电子系统设计
|
36
|
2
|
2
|
112108090020X
|
现代通信理论
|
54
|
3
|
1
|
112108090010X
|
电磁超介质
|
36
|
2
|
2
|
112108090021X
|
现代数据库技术
|
36
|
2
|
2
|
112108090022X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36
|
2
|
1
|
112108090023X
|
移动通信
|
36
|
2
|
2
|
112108090024X
|
射频与微波电子学
|
36
|
2
|
1
|
112108090025X
|
人工智能导论
|
36
|
2
|
1
|
112108090026X
|
电磁场数值方法
|
36
|
2
|
2
|
说明:1.一级学科必修课程开设3-5门,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必修不少于3门,8-10学分。
2.每个二级学科必修课程开设3-5门,8-10学分。
3.选修课程开设不少于5门,8-10学分。
4.“备注”栏标明各门课程的修读对象。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备注(必读或选读)
|
1
|
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uC/OS-II和Linux
|
任哲、潘树林、房红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
必读
|
2
|
Allegro SPB 16高速电路板设计
|
赵光.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2月1日)
|
必读
|
3
|
电子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4
|
通信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5
|
电路与系统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6
|
仪器仪表学报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
选读
|
7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
IEEE
|
选读
|
8
|
Circuits and Systems Magazine
|
IEEE
|
选读
|
9
|
清华大学学报
|
清华大学
|
选读
|
10
|
东南大学学报
|
东南大学
|
选读
|
11
|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
|
陕西省电子学会
|
选读
|
12
|
微计算机技术
|
中国计算机学会
|
选读
|
13
|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1, 2)
|
Kong, J. A.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必读
|
14
|
天线(Antennas: For All Applications)
|
John D.Kraus, Ronald J.Marhefka,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
选读
|
15
|
Metamaterials
|
Cui Tie Jun, Smith, David R., Liu, Ruopeng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2009-10.
|
选读
|
16
|
工程电磁场数值计算(第2版)
|
倪光正, 杨仕友, 邱捷, 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
|
选读
|
17
|
电波科学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18
|
Proceeding of IEEE
|
IEEE
|
选读
|
19
|
IEEE Tra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
IEEE
|
选读
|
20
|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ology
|
IEEE
|
选读
|
21
|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
IEEE
|
选读
|
22
|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
IEEE
|
选读
|
23
|
IEEE Proceedings- Microwave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
IEEE
|
选读
|
24
|
Electronic Letters
|
IET
|
选读
|
25
|
IET 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
|
IET
|
选读
|
26
|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 Research
|
MIT Press, USA,
|
选读
|
27
|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pplications
|
Taylor & Francis Group
|
选读
|
28
|
Microwave and OpticalTechnology Letters
|
John Wiley and Sons
|
选读
|
29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
选读
|
30
|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
选读
|
31
|
电子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32
|
微波学报
|
中国电子学会
|
选读
|
|